為何日本不想承認祖先和起源(日本人祖先從何而來)
- 慶典活動
- 2022-08-17 13:11
你好,我是保哥,和你每天一起讀點歷史,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博學一點。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日本的歷史起源。
日本天皇的名字最早出現在《飛鳥凈御原令》中,按照日本神話的描述,天皇是創造世界的天照大神的后裔,所以沒有姓氏,沒有戶籍,算是一個黑戶口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許多中日學者仔細考察古代史后發現,天皇其實有名有姓,最早的天皇姓吳!《中華萬家姓.吳姓遷徙史》中說,當年吳國被越國滅亡,有一支吳姓族人逃亡,東渡日本,成為了皇室。日本的原始部落時期被稱為“繩紋時代”,以結繩記事,還沒有文字和史書。
那時候武王伐紂,周圍的蠻夷紛紛來朝貢,到周成王時便有倭國來朝貢。東漢時期,當時的漢光武帝劉秀賜了一個稱號給日本的王:“漢倭奴國王”。
因此,日本統治者一貫以“王”為稱呼,中國南朝時期遣使進貢的五個倭國君主便被稱為五倭王。到隋朝時,日本的執政者圣德太子在給隋煬帝寫的國書中以“東天皇敬白西皇帝”、“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”落款,是日本第一次使用“天皇”稱呼。《魏志.倭人傳》中提到,倭人自稱為少康之后,“自古以來其使詣中國,皆自稱大夫夏后少康之子”。
少康是夏朝君主,而《晉書》中將“太伯后裔”與“少康子孫”并列。吳太伯,是吳國第一代君主,父親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,周文王爺爺的兄長。
為了滅商,太伯奔吳,在殷商東南方向建立根據地,由此便是吳國的起源。也就是說,從漢到隋唐,日本人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原夏朝、周朝吳國的后裔。
元朝初年,中國史官金履祥根據史書記載,在《通鑒前編·吳亡條》中給出這么一個結論:“日本又云吳太伯之后,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。”隨后,日本著名僧人中巖園在《日本紀》中也得出類似結論。按照日本歷史學家的觀點,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亡吳國后,一支吳國遺民東渡跑來了日本,成為開國天皇。
吳國文字從文化的角度來說,這種說法是有可能的。日本原來的繩紋時代也可以被稱為野蠻時代,中原王朝樹立起“周禮”的文明標尺、使用青銅器時,他們還在用繩子記事、使用石器,沒有定居農業,而是以狩獵為生。
日本文明發生進化是在彌生時代,時間大約起始于公元前年,對應著中國的春秋戰國末年到秦漢時期。彌生時代,日本突然出現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,青銅器和鐵器普及,蓋起了房子。戰爭用的鐵劍銅矛、貴族的裝飾品等,全都是采用中國的制造方法,模仿中國制造的樣式花紋。
根據日本姓氏淵源考證,如今日本的“吳”,“吳人”,“吳羽”,“吳服”,“吳漢”,“吳服部”等姓氏,就是來源于當初的“吳國人”。比如,現代日本大學的經濟學院院長吳文炳博士,日本“國勢普查之父”吳父聰,名字和中國人相差無幾,但其實是日本吳姓。此外,還有部分東渡吳人演變成其他的姓氏,比如,日本《新撰姓氏錄》中記載:“松野,吳王夫差之后,此吳人來我之始也”。
現代日本許多地方和語言中,都留存著吳越地區方言的痕跡。魏晉時期,日本多次遣使訪華,使者們帶著濃濃的吳音,他們自稱是吳太伯后裔。
據《魏略》一書記載,日本“其俗,男子皆鯨面紋身,聞其舊語,自謂泰伯之后”。日本史書《古事記》和《日本書紀》記載,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,并說神武天皇來自“高天原”。據日本考古學者研究,“高天原”指的就是古吳國。
因為按古吳語和古日語的詞義解釋,“高天原”是指“高于天上的地方”,就是“口在天上,丞之以天”的“吳”字,代表的是吳國。在古代,日本的建國紀念日與始祖吳太伯的誕生紀念日是同月同日,都是陰歷正月初九,直到日本明治天皇時覺得這樣的起源歷史太沒面子,才改了日期。吳佩孚有趣的是,民國時期的軍閥吳佩孚在一次和日本人聊天時,自稱裕仁天皇的遠房親戚,同為吳太伯第代子孫,還是裕仁的同宗大爺。
結果日本人雖然怒發沖冠,但完全無法反駁,因為他們的史書上的確是這樣記載的。而到現代,中國南京博物院經過多年研究,也于年4月4日公布了他們取得一項科研成果:中國長江淮河下游地區是日本彌生時代渡來人的起源地。隨著中國日漸強大,在世界上獨領風騷,部分日本人又開始見風使舵認祖歸宗了。
日本老牌歌星谷村新司來中國時說:“我真的感到不可思議,當我一踏上中國的土地時,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。”山口百惠則自認是楊貴妃的后人,她兒子也來中國發展,還說:“來到祖先生活的地方,很親切!”無可否認的是,中華文化是日本歷史的源頭,當華夏文明再度復興強大起來時,萬宗歸一。
本文鏈接:http://ab.okexe.com.cn/anli/qingdian/4322.html